大宋王朝的风风雨雨四
大宋王朝的宦官不比前朝唐之时的宦官那般的有权力,大宋王朝的宦官只知道忠心为主子,所以童贯果然不负赵佶所望。奇异的花石被一批批的送往汴京城,因花石都较大,运载之时需要一番功夫,十船作为一纲,是以美其名曰“花石纲”自此“花石纲”这个名字存留于大宋王朝的历史中。

或许赵佶连做梦都没有想到,民间竟会有如此之多的奇花异石,很快他就发现,区区上苑,已容不下这许多的天下奇物,该怎么办呢?可天下奇物却还在源源不断的运来,停止运吗?不行!一种文人的好奇,迫使他不能颁发这条诏令。或许赵佶根本就不知道,这些奇异花石到底是怎么来的。是他的一群忠心奴仆,在全国各地找寻着奇花异石,凡是堪称奇异者,皆以黄布盖着,视为将来御用之物,这些花石能作何?只因是当今皇上看上的,老百姓还能如何?只有认命。

赵佶皇帝只是知道他有一群忠心的奴仆,他们会为自己做事,做到尽善尽美。他们竟然能这样尽忠,那就应该得到奖赏,应该奖什么呢?整个天下都是自己的,自己又何必吝啬于这小小的官职呢?是以童贯升职了,蔡京也发迹了。还有一个人或许连做梦都没有想到做官也可以这般容易,原来在大宋王朝,不中进士,也是可以为官的,而且比进士还要好,这个人就是朱勔。

朱勔在发迹之前到底是怎样一个人,历史没有很清楚的记载。只知道他父亲是朱冲,可能是一个富商,与官府的交情亦不错,朱勔到底有没有才,我们不知道。只知道,他至少是有财的。所以当中央政府派童贯下来搜寻奇物之时,朱冲便看到了一条好的出路,他定然知道即使自己再有钱也没有用,因为富亦不过三代,仕途才是应该值得考虑的,他必须为子孙后代考虑。他要想法设法的为自己的儿子朱勔谋个官职,光宗耀祖暂且不说,荣华富贵一生自也是顺理成章之事,是以朱冲带朱勔去见了童贯与蔡京,当然还有那无数的金银与珠宝。很自然地,朱勔成了童贯与蔡京的门生。

通过这中间的一座桥梁,使得朱勔所进之奇花异石几株得以摆在了赵佶面前

当然这是投赵佶所好而来,赵佶又岂能不乐,加之有童贯、蔡京二人的言说,朱勔很自然地得到了赵佶的提拔。立即令朱勔总管花石纲之事,是以朱勔立即在杭州建立应奉局,总管江浙地区。

昔日平民今朝官,朱勔自然是风光异常,对于徽宗赵佶的这份知遇之恩自然是无语言说,怎样去报答这份知遇之恩呢?那就是尽可能的搜进天下的奇花异石,供这位兴趣广泛的皇帝去欣赏。是以在应奉局名下的官员越来越多,朱勔一家也尽数为官,真可谓是光宗耀祖?

很快赵佶就发现,从江浙地区运来的花石纲,皇宫上苑已经是无能为力了,怎么办?徽宗赵佶自然知道该怎么办?要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文人,永远都不要怀疑他会有迷茫的时刻,是以他立即想到了在皇宫东北角有一块平地,正好可以将这些奇花异石聚齐到那里。不仅如此,还可以蓄养一些奇鸟怪兽等物,集大宋之奇于一地,那岂不是一绝妙之策。赵佶说到就做到,因为天下只有他有这个权力。

很快,一项浩大的工程就开工了,被派去监督这项工程的官员哪能不尽忠尽责,这是为当今皇上办事,办好了,官运亨通;办不好,性命不保。

很快这项“伟大”的工程就完成了,赵佶美其名曰“艮岳”在这里面囊括了大宋所有的奇花异石,奇鸟怪兽,每当夜晚时分,天欲安静之时,只觉得艮岳内传出连绵不断的兽声,其声震地动天,经久不绝,汴京城民无不为之惊叹。

艮岳的构造甚是宏伟自不必说。

然而赵佶却一直以为这艮岳中的奇花异石只不过是“人间弃物”因为,心腹蔡京是如此说的,既然如此,花石纲取之于民间自是无甚大碍。然而,对于朱勔这一批来说,似乎赵佶的高兴成了他们最大的幸福,朱勔所运来的花石纲,太湖石,大块者高数丈,需以大舟相载,还好通往汴京的漕运发达,这巨大的太湖石走水运,过河拆桥,方才到得汴京城。如此下来,一石之费,要费几十万缗,实在不可思议。

如此,经过十余年的功夫,赵佶极尽其所能的在满足于他自己的欲望,这其中也不乏官员反对花石纲,但赵佶一直对蔡京的“豫大利亨”之说,退一万步来说,即使这些花石纲不是民间弃物,至少也不会关乎到百姓的生死。赵佶太理想化了,他站在京城的高处,他却看不到天下的国计民生,他只会以一个浪漫文人的角度来看。在他的脑海中,他觉得天下臣民都过着那衣食无忧的浪漫生活,他不知道,他错了,直至有一天一个人告诉他,他才知道原来他真的错了,原来花石纲亦会关系到国计民生,原来所谓的花石纲之役也会让百姓妻离子散,家破人亡,这个人就是方腊。

方腊是睦州清溪县人,其居住地帮源洞应该说就是以花石纲之类的东西作为生计,而赵佶无条件地征集天下的花石纲,正是断了这一地的生计。当然,他们只是一个典型而已,受花石纲之害的还有很多、很多。 大宋王朝的宦官不比前朝唐之时的宦官那般的有权力,大宋王朝的宦官只知道忠心为主子,所以童贯果然不负赵佶所望。奇异的花石被一批批的送往汴京城,因花石都较大,运载之时需要一番功夫,十船作为一纲,是以美其名曰“花石纲”自此“花石纲”这个名字存留于大宋王朝的历史中。

或许赵佶连做梦都没有想到,民间竟会有如此之多的奇花异石,很快他就发现,区区上苑,已容不下这许多的天下奇物,该怎么办呢?可天下奇物却还在源源不断的运来,停止运吗?不行!一种文人的好奇,迫使他不能颁发这条诏令。或许赵佶根本就不知道,这些奇异花石到底是怎么来的。是他的一群忠心奴仆,在全国各地找寻着奇花异石,凡是堪称奇异者,皆以黄布盖着,视为将来御用之物,这些花石能作何?只因是当今皇上看上的,老百姓还能如何?只有认命。

赵佶皇帝只是知道他有一群忠心的奴仆,他们会为自己做事,做到尽善尽美。他们竟然能这样尽忠,那就应该得到奖赏,应该奖什么呢?整个天下都是自己的,自己又何必吝啬于这小小的官职呢?是以童贯升职了,蔡京也发迹了。还有一个人或许连做梦都没有想到做官也可以这般容易,原来在大宋王朝,不中进士,也是可以为官的,而且比进士还要好,这个人就是朱勔。

朱勔在发迹之前到底是怎样一个人,历史没有很清楚的记载。只知道他父亲是朱冲,可能是一个富商,与官府的交情亦不错,朱勔到底有没有才,我们不知道。只知道,他至少是有财的。所以当中央政府派童贯下来搜寻奇物之时,朱冲便看到了一条好的出路,他定然知道即使自己再有钱也没有用,因为富亦不过三代,仕途才是应该值得考虑的,他必须为子孙后代考虑。他要想法设法的为自己的儿子朱勔谋个官职,光宗耀祖暂且不说,荣华富贵一生自也是顺理成章之事,是以朱冲带朱勔去见了童贯与蔡京,当然还有那无数的金银与珠宝。很自然地,朱勔成了童贯与蔡京的门生。

通过这中间的一座桥梁,使得朱勔所进之奇花异石几株得以摆在了赵佶面前

当然这是投赵佶所好而来,赵佶又岂能不乐,加之有童贯、蔡京二人的言说,朱勔很自然地得到了赵佶的提拔。立即令朱勔总管花石纲之事,是以朱勔立即在杭州建立应奉局,总管江浙地区。

昔日平民今朝官,朱勔自然是风光异常,对于徽宗赵佶的这份知遇之恩自然是无语言说,怎样去报答这份知遇之恩呢?那就是尽可能的搜进天下的奇花异石,供这位兴趣广泛的皇帝去欣赏。是以在应奉局名下的官员越来越多,朱勔一家也尽数为官,真可谓是光宗耀祖?

很快赵佶就发现,从江浙地区运来的花石纲,皇宫上苑已经是无能为力了,怎么办?徽宗赵佶自然知道该怎么办?要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文人,永远都不要怀疑他会有迷茫的时刻,是以他立即想到了在皇宫东北角有一块平地,正好可以将这些奇花异石聚齐到那里。不仅如此,还可以蓄养一些奇鸟怪兽等物,集大宋之奇于一地,那岂不是一绝妙之策。赵佶说到就做到,因为天下只有他有这个权力。

很快,一项浩大的工程就开工了,被派去监督这项工程的官员哪能不尽忠尽责,这是为当今皇上办事,办好了,官运亨通;办不好,性命不保。

很快这项“伟大”的工程就完成了,赵佶美其名曰“艮岳”在这里面囊括了大宋所有的奇花异石,奇鸟怪兽,每当夜晚时分,天欲安静之时,只觉得艮岳内传出连绵不断的兽声,其声震地动天,经久不绝,汴京城民无不为之惊叹。

艮岳的构造甚是宏伟自不必说。

然而赵佶却一直以为这艮岳中的奇花异石只不过是“人间弃物”因为,心腹蔡京是如此说的,既然如此,花石纲取之于民间自是无甚大碍。然而,对于朱勔这一批来说,似乎赵佶的高兴成了他们最大的幸福,朱勔所运来的花石纲,太湖石,大块者高数丈,需以大舟相载,还好通往汴京的漕运发达,这巨大的太湖石走水运,过河拆桥,方才到得汴京城。如此下来,一石之费,要费几十万缗,实在不可思议。

如此,经过十余年的功夫,赵佶极尽其所能的在满足于他自己的欲望,这其中也不乏官员反对花石纲,但赵佶一直对蔡京的“豫大利亨”之说,退一万步来说,即使这些花石纲不是民间弃物,至少也不会关乎到百姓的生死。赵佶太理想化了,他站在京城的高处,他却看不到天下的国计民生,他只会以一个浪漫文人的角度来看。在他的脑海中,他觉得天下臣民都过着那衣食无忧的浪漫生活,他不知道,他错了,直至有一天一个人告诉他,他才知道原来他真的错了,原来花石纲亦会关系到国计民生,原来所谓的花石纲之役也会让百姓妻离子散,家破人亡,这个人就是方腊。

方腊是睦州清溪县人,其居住地帮源洞应该说就是以花石纲之类的东西作为生计,而赵佶无条件地征集天下的花石纲,正是断了这一地的生计。当然,他们只是一个典型而已,受花石纲之害的还有很多、很多。 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